学术研究的深化、学术评论的健康发展强烈呼唤批评意识。严格地说,学术研究、学术评论所需要的是健康的、合理的、严肃的、建设性的、回归学术本质的学术批评。要实现这样的学术批评,需要从批评动机、原则、价值理念、态度、方式方法、学术准则等方面予以阐述。
第一,纯正良善的批评动机。批评者的动机,会影响批评行为的社会作用与客观效果。健康的学术批评,应当是从发现问题、指 出瑕疵、打破偏见、改进思想、捍卫真理、提升学术水平和创造力的良善目的与动机出发去批评与议论。所以,在学术批评过程中,要恪守求真、求善、求美的学术 信念与发展真理的理想追求,始终保持对学术的真诚和对真理的敬畏,充满善意地进行批评与质疑,并且促进、引导和激发人们去寻求最有利于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案 与认知模式。
第二,理解、尊重、自由、平等、开放的批评原则。陈寅恪先生在冯友兰所著《中国哲学史》的审查报告中提出,批评学术,应 具有“了解之同情”的态度。这就是指在全面了解、换位思考、视域融合等科学方法基础上形成的真诚理解原则。尊重,指既要尊重批评者,也要尊重被批评者,批 评者与被批评者双方也要彼此尊重,善待不同观点,尊重他人的人格,尊重他人的学术创造成果与学术评价(批评)。平等,指的是批评者与被批评者以一种完全对 等的主体身份进行学术对话,双方拥有平等的话语权,反对居高临下、以权威者或教育者的身份与口吻进行批评与反批评。自由,是指批评者和被批评者能够自主 地、独立地表达自己的批评意见与反驳观点。开放,是指学术批评应当向全社会开放。学术批评需要一个开放性的宽松环境与氛围,使各种不同思想都能相互争鸣、 碰撞与交流。
第三,公正、客观、严谨、科学的批评理念。公正,是指批评者不应带有个人偏见,站在学术思想与科学发展史的高度,将批评 对象置于其所处的社会历史文化坐标中,对其所批评的学术思想与理论予以仔细甄别、系统分析与思想解剖,从而给出公正的批评意见。客观,就是要坚持实事求 是,基于准确的事实与严密的逻辑进行批评,使批评意见能够全面、真实、准确地反映被批评思想的实际情况。严谨,就是要在严谨考证与严密逻辑分析基础上,抒 发有理、有据、有度的批评意见,保持批评话语体系本身的逻辑自洽性与理论自足性。科学,就是要以科学的态度进行深刻反思、质疑与批判,科学而缜密地分析其 立场、观点与方法及其产生背景,从中发现新问题,批判谬误,找出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与方法。
第四,理性、冷静的批评与反批评态度。健全、完整的学术批评应该是由批评与反批评双方构成,缺一不可。双方都应抱着诚 恳、理智、冷静的态度进行质疑与批评。批评者应以事实为依据,平心静气地议论与批评,就事论事,直抒己见。被批评者对批评意见应认真反思,仔细斟酌,据理 反驳,对批评中所涉及的问题与观点作出正确有效的回应。双方都应理智地看待各自不同的观点,在彼此尊重与相互理解的氛围中据理争鸣,开诚布公地辩驳与切 磋。这样的批评与反批评才能辨明真相,澄清事实,激发出学术创造的巨大潜力,才能在思想交锋与观点切磋中碰撞出知识、智慧、灵性的思想火花,推动知识的生 产。
第五,妥当、适宜而富有艺术性的批评方式与方法。方式方法问题对于批评学术思想这种体现他人高度创造性劳动成果的复杂活 动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学术评论,既要坚守正确的学术信念,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也要倡导理性思考,提倡科学理性、严谨思辨、逻辑一贯的学理分析,倡导易 于接受的通俗语言,讲求说理批评艺术,从学理层面进行有理有据的商榷批评、质疑批判和反驳、启发与引导,既能够对现有的思想观点进行系统的批判与解构,又 能够科学严谨地建构出自己的新观点,并提出真实的思想洞见和创造性解决方案。
第六,坚持底线思维,恪守批评规范的学术性准则。任何社会活动都有它的活动范围与职业规范。学术批评作为一种社会活动, 它的目的就是针对学术思想对象的学术性问题,依据学术标准作出评价、议论与批评,即对其认识论(科学认知)方面的功能、作用与意义等进行评价与批评,以捍 卫和发展真理,而不应掺杂其他非学术因素。学术批评是以科学的认知手段、方法、途径等对学术问题的自觉、干预、引导、处理与解决,但它不是万能的,没有也 不可能包办和解决学术之外的其他问题,对此我们应当保持清醒的认识。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16年第2期)
(作者为294俄罗斯专享会教授)
文章链接为:http://orig.cssn.cn/bk/bkpd_qklm/bkpd_xsgf/201607/t20160705_309859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