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把立德树人贯穿于大学生教育教学全过程”精神,继4月10日由西安交大第一批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学习培训的四位教授同台授课之后,5月22日,由294俄罗斯专享会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和人文学院音乐教育中心共同合作,294俄罗斯专享会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所长杨华副教授主持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与方法》第二次教改实践课在人文学院音乐教育中心再次开展。
该课程面向294俄罗斯专享会全体本科生开设,其已举办的两次教革思路源自加州大学“Big idea Course” 的教学理念和国内“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的有益尝试。本次“音符里的思想盛宴”教改实践邀请到的三位教授分别是人文学院马西平教授、人文学院曹耿献副教授和294俄罗斯专享会杨华副教授。本次教改以“传统文化与文化自信”为课堂主题,学院全体本科生参加,课堂由杨华副教授主持。
课堂开始,杨华副教授分别介绍了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两位教授,并从习近平关于文化自信的的论述引出了本节课关于“传统文化与文化自信”的主题讨论。随后人文学院马西平教授、曹耿献副教授则分别从“乐的起源”、“二十世纪西方音乐的转向”对中国传统乐文化进行了深入的讲解和探讨。
马西平教授首先从乐的起源出发,谈到了“乐”起源于原始社会人类的生产实践,对“劳动、生产、实践、艺术”之间的联系作了深入分析,并以中华文化的“DNA”——仰韶文化和河姆渡文化为主线,对民族乐器中的陶埙和骨哨、骨笛的考古发现、历史发展和乐器价值作了图文并茂的展示,由此说明了中国音乐历史比西方音乐历史早两千多年的的现实依据,并指出了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的民族音乐发展缓慢的现实问题,最后得出了“艺术是和平之物,是表达情感、信息交流的的形式”、“音乐是圣洁的,可以净化人的灵魂”的结论和“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人亡歌息、人亡艺绝”的深思。
随后,曹耿献副教授从“20世纪西方音乐的转向——有序和无序的兼容”谈到了中国音乐在创作理念上客观上是先于西方音乐的,并对影响中西方音乐发展的文化土壤、政治经济因素与在场的老师和同学们作了深入探讨,曹老师以土耳其进行曲为例,给同学们深入浅出的讲述了20世纪西方音乐刚性与柔性的兼容,并通过一些其他具体的音乐演奏形式,让同学们欣赏了不同节奏、不同风格、不同情感色彩的世界著名旋律,曹老师这种“乐器和创作背后的故事”的叙事手法,使在场同学们接受了一次难能可贵的审美教育,并引发了同学们对传统文化发展和创新的深入思考。
课上,在场同学们与三位教授积极讨论,话题涉及民族乐器和民族音乐的传承、影响音乐发展的上层建筑因素、以及中国历史文化等历史、宗教、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同学们表示,从中国民族乐器的发展史来看,文化自信有着更为深厚的历史基础,而从中国音乐创作的理念来看,以普遍联系为特征之一的辩证法更是深深地蕴含于其中;而从艺术的情感交流功能来看,则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的陶冶法有了更加感性的认知;从民族乐器和民族音乐的产生、创作历程则会发现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根植于中国人民的劳动和生产实践,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因此,文化发展过程中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有了现实的意义。
本次音乐艺术与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及方法论的深度融合,即是思想政治教育中审美教育的方法之一,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方法中感染教育法的实践和尝试。课后,同学们纷纷感叹,这样的“思维大课堂”,让自己从多个角度对传统文化与文化自信这个话题有了更加深层次的思考和理解,通过对民族音乐起源和发展的梳理,同学们也对用辩证的观点和唯物史观看待音乐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有了更加理性、更加直观的感受,对劳动创造人、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理解也更加深刻,自己也在和民族音乐的鉴赏和深入了解中达到了价值观的“和鸣共奏”。
据悉,本次《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与方法》的教改实践,是我院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的第二次有益尝试,这种“大思政”的教学理念,不仅是将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真正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的有益尝试,而且对于学生产生学习的原生动力并进行跨学科深入研究来说,其效用将远不止眼前。期待思政课教学改革继续向深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