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科研学术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研学术 > 学术动态 > 正文

学术动态

【中国社会科学网】李永胜 何妮:弘扬塞罕坝精神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就

来源:        发布时间:2022-04-24       点击量:

浓浓绿色,是荒漠的生命之色,是中国最亮丽的风景。从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的高原荒丘,到水草肥美、林壑幽深之“千年松林”,塞罕坝荒漠变林海的奇迹背后,是塞罕坝精神的深厚支撑。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强调,“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全党全国推动绿色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塞罕坝精神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史上的一座精神丰碑,深化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律性认识。塞罕坝的风采回归,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光辉典范。在这场三代人接续不断抗击风沙、人工造林的伟大奋斗中,锻造出“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弘扬习近平总书记点赞的塞罕坝精神,书写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意义重大而深远。

坚守“听党召唤、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20世纪60年代,党中央作出“建立塞罕坝机械林场”批示,开起了塞罕坝重生之路的历史新起点,也书写了塞罕坝造林人与“风沙抗争”的历史序幕。党的一声号令,一支平均年龄不到24岁的369名林场创业者队伍,满怀志向、胸怀激情,从祖国大江南北毅然进军荒漠高原。虽然生存环境恶劣,但塞罕坝从未缺过造林人,从未失去建设者,一代代守护者用生命和奉献诠释了“听党召唤、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只要党的一声指挥,绝不退缩、不放弃、不后悔,将党的使命和自己的使命牢牢拴在一起,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终身。

塞罕坝人坚持“听党话、跟党走”,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从“造林一代”到“造林二代”,再到无数代……塞罕坝人扎根这片土地的最初信念就是要让这片荒漠变绿洲,最重要的使命就是完成党的嘱托。正是对党的绝对忠诚、对祖国土地爱得深沉、对人民勇担责任,他们才能在艰苦的条件面前“冲得上去”,在困难的打击碾压下“撑得下去”,在艰巨的任务面前“顶得上去”。塞罕坝人不畏艰难、自强不息的背后,是爱党、爱国、爱人民真诚信仰的生动诠释。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从无人问津、禽畜逃离的塞罕坝,到绿色生态旅游的示范基地,塞罕坝的“颜值”变了,塞罕坝人的“兜里”富了,塞罕坝人的笑容多了,成为全国脱贫攻坚的“形象代言人”。究其根源,是因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真理指引,让他们守好了绿水青山,换来了金山银山。

塞罕坝从穷到富、由丑变美的巨变,验证了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是内在统一的辩证原理,说明经济发展并非以生态负担为代价,良好生态环境蕴藏丰富的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生产力,即人们改造自然、创造财富的生产能力,体现人类本质力量与客观物质世界相结合的水平,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关系。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一个地区的财富和竞争力,是自然的生产力。人类社会的任何物质资料生产都是社会生产力与自然生产力的结合,生态环境条件的优劣直接影响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同样影响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因此,保护生态环境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保护人民群众财富。塞罕坝的历史实践证明,坚持绿色发展是致富持续之道、是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之路。坚持生态优先,爱绿植绿护绿,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完全可以将绿色资源和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绿色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说:“咱们的生活,过去是有没有的问题,现在是好不好的问题。生活好一个很重要的内涵是生态。美丽中国不光是涂脂抹粉,真正是健康啊。我们整个山川河流是健康的,孕育生活的中华民族是健康的。”人与自然是一个生态系统,生态健康是人民健康的重要物质保障,良好生态是惠及人民的最大福祉。实现良好的生态环境,需要重塑人类的生态观念,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塞罕坝的人工造林创造了人类生态文明建设史上的一个绿色奇迹,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生动范例。人类要满足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在自然界可容纳范围内活动。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抽象的“非此即彼”的主客体关系,人与自然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这就要求人类必须保护好自己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遵循自然界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界之间物质与能量交换的关系。塞罕坝精神蕴涵着崇尚绿色、绿色发展的坚定信念,它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命共同体的生动范例。

弘扬“无私奉献、艰苦创业”的优秀品质。塞罕坝的生态退化,非一日之寒,而是战争破坏、无度开垦和自然灾害共同作用导致的历史问题。妥善解决这一历史问题,并非一蹴而就,需要生生不息的艰苦奋斗。塞罕坝人的艰苦奋斗、矢志不渝、无私奉献,彰显了伟大的爱国精神、敬业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守与弘扬,又是对新时代奋斗者的鞭策与激励。

塞罕坝人艰苦创业、久久为功,体现了“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的坚韧执着,反映了愚公移山之“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的顽强毅力,折射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豪迈壮志,呈现出“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志气骨气。塞罕坝人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中开拓创新、接续奋斗,在吃不饱穿不暖的高原荒漠区乐观向上,在树苗活了又死的技术难题面前不退缩、不抱怨、不松劲,这些以苦为乐、坚毅不屈的伟大品质,正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集中体现。生态文明建设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塞罕坝人“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式的不计付出和无私奉献,激励着一代代人,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奔赴祖国各地,守护蓝天、呵护绿地。塞罕坝精神树立了一座令人鼓舞的绿色发展“精神高地”。在塞罕坝精神的指引下驰而不息,为生态文明建设奉献智慧和力量。这就是塞罕坝人的榜样力量,这就是塞罕坝精神的魅力光芒。

泱泱华夏,大好河山。塞罕坝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践行样板,是绿色发展的精神丰碑,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抓生态文明建设,既要靠物质,也要靠精神。第二个百年征程已开启,在塞罕坝精神的激励鼓舞下,中国将涌现更多的“塞罕坝”,开创更多的绿色发展之路,书写更多的“绿色奇迹”,在以生态文明建设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上行稳致远。

(作者单位:294俄罗斯专享会)

*点击阅读原文

分享到:

关闭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咸宁西路28号   邮编:710049
版权所有:294俄罗斯专享会 - 俄罗斯专享会首页登录
站点建设与维护:网络信息中心   陕ICP备06008037号-5

  • 西交马院官方微信公众号

  • 西交马院研究生微信公众号